包装、附件和文档
外部包装上的大部分前面板用于显示键盘内部的图像,RGB背光完全显示。在左边,我们看到了公司和产品名称,而在右边是专业定制的欧姆龙开关,1680万色的Aurora反应RGB照明,以及底部对Creative的点头。
在框的这个较长的一侧,我们省略了规范,因为我们已经详细介绍了它们,所以我们向下移动到正确的末端。这里显示的是一个键盘,手腕休息,和一本书,表示里面是什么。我们还看到运行Vanguard的最低规格,以及法律和公司信息。

盒子的细长两端要求盒子垂直方向以正确读取它们。顶部是公司名称,大部分面板用于炫耀颜色并提到Aurora反应式RGB照明。他们讨论了什么是可能的,并通过底部的图像,展示了按键的功能。
框的第二个较长的一侧用于在较大的文本中显示命名。在这张图片中,你唯一看不到的就是在社交媒体上找到它们并显示#GAMERSFORLIFE标签的符号。

最后一个侧面板讨论了开关和功能。有7000万次点击,它们需要45克的力才能到达激励点。要突破触觉凹凸,它需要55克的力量,而压缩欧姆龙完全需要80克的压力。每个开关都是交叉点连接到PCB上,以消除故障,并且有奇数26键翻转支持的符号。
盒子的背面提供了另一个大的先锋形象。在左侧,我们看到列出了九个功能,并且在图像上找到了相应的数字,以显示每个功能所讨论的内容。在面板的右端,我们找到了一个描述以及一个力图,它显示了我们的力要求和行进距离。
在盒子里面,我们发现键盘用塑料包裹着,以保护它免受硬纸板的摩擦。现在文书工作在键盘下,但是手腕和电缆可以被塞进背面的硬纸板部分中。
手腕休息是由塑料制成的,以配合键盘的框架,它是轻微的纹理。SoundBlasterX名称被塑造在它的中心,并且在后边,两组剪辑将把它锁定到键盘的前面。
键盘附带了三张卡片,前两张卡片覆盖了键盘的徽标和图像,而第三张卡片则是功能列表以及在哪里可以找到它们。底部的两个,它们会通知您有关安全指南、公司信息以及一年保修范围内的内容。
翻转三张卡,我们找到了关于最后一张卡的更多信息,因为它显示了如何连接它,以及在哪里获取驱动程序和软件。前两张卡欢迎您加入Sound BlasterX家族,这个键盘是用来完成工作的。
Sound BlasterX Vanguard KO8外观与功能
Vanguard KO8的左侧将其名称印在框架的顶部,闪亮的部分,而较低的部分是有角度的,并且它是有纹理的。前三排按键在坐着时与用户成角度远离,但后三排处于正确的角度,以便流畅地使用它们。
键盘左侧三分之二有79个键。图例是干净的,不使用花哨的字体,但在左侧边缘有一组额外的按钮。我们也喜欢白色的钢板闪光,当涉及到反射RGB LED照明时,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Vanguard显然是为提供五个宏按钮而设计的。这确实会在以后成为一个问题,但我们会等到适当的时候再讨论我们不喜欢他们的地方。
沿着顶部边缘,我们经过了1,C和S锁定指示灯,并直接跳到多媒体设置中。这些开关允许您锁定Windows键,调整四个级别的LED强度,播放前一首曲目,播放或暂停曲目,前进曲目,但它们没有提到SBX按钮的用途,也没有在我们按下它时发生任何事情。
键盘的右侧三分之一提供所有典型的命令键、箭头键以及完整的数字键盘。一些命令确实迁移到了数字键盘上,我们确实看到了左撇子玩家的可选箭头。
在数字键盘的上方,我们找到了Sound BlasterX徽标,它的正下方是静音按钮和用于调节音量的滚轮。
Vanguard的右边缘与左侧非常相似,但在这里后部被加长以适应沿上边缘扩展的位。KO8名称再次被找到,这次随着脚的伸展,顶部的所有键都处于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攻击角。
大约距离键盘右边缘三英寸,在背面,用于连接的粗规格电缆从框架中出来。它之所以厚,是因为里面有两根电缆,在一个小的切换器盖之后,两根导线出来,上面贴着贴纸,表示哪根是主连接,哪根为直通端口供电。
在Vanguard的背面,就像顶部的角度向下延伸到键盘的较短一侧,我们发现一个USB 2.0端口塞进框架的底部部分。这使得共享文件变得很容易,或者您可以在这里连接鼠标或耳机来整理桌面。
在Vanguard KO8 RGB下,我们看到了我们在他们的鼠标上发现的相同的小三角形。这一次,中间有一个产品贴纸,在边缘周围,我们发现至少有8英尺高的地方可以支撑由橡胶制成的键盘。
当需要抬起键盘的后部时,就会给你宽大的脚来使用。使用的锁是坚固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可以防止脚塌陷,但尖端不是橡胶的,所以当使用这些时,只有前缘才有抓地力。
Sound BlasterX Vanguard KO8拆机
键帽是我们在大多数主流键盘中发现的典型,它是由不透明的白色塑料制成,涂成黑色,然后用激光蚀刻来显示RGB背光通过它们。与这些帽的一个显着区别是它们锁定在交换机上的方式。OMRON交换机使用外环包围中间打开的交换机。这意味着盖子使用四个小凸片来装入开关上的环,而不是像樱桃和Kailh那样的集中式阀杆。
这幅图像阐明了我们所说的开关的设计是开放的,外环用于驱动开关。每个开关的中间下方是一个SMD LED,在开关为while的情况下,一旦LED处于活动状态,它们也会发光。在Shift键下,我们可以看到扭杆包含在键盘内部,并且使用虚拟开关来允许扭杆抬起较长的盖子。
所有沿着Vanguard顶部边缘的薄平键都是橡胶圆顶开关。由于它们不是将获得大部分用途的主交换机,因此我们不认为它们不是机械的是一件坏事。
五个螺丝允许框架分开,但只有在沿着键盘的外侧边缘撬开许多小标签后才能拆开。上半部分只是填补了大部分按键之间的间隙,而下半部分是肋状的,将很好地支撑钢板,消除共振和振动。
这不是我们在打开键盘时遇到的最干净的PCB,但也不是最差的。在PCB上发现了相当多的灰尘,并且有明显的焊剂残留物的迹象。焊点是干净的,LED的安装也是如此,虽然我们从未见过它,但我们确实喜欢黑色PCB的外观。
先锋KO8内部选择的处理器是ST微电子公司的这一款。这是一款主流的ARM Cortex-M0 48 MHz 23位MCU。这是存储自定义照明配置文件的位置,并控制LED模式和键盘的所有操作。
一旦我们打开先锋KO8 RGB的电源,它就以一种叫做波浪彩虹的模式复活了。颜色在1680万个选项中旋转,因为它们在键盘上从左到右缓慢移动。徽标与LED模式相匹配,一旦手腕放在上面,它就会沿着背部平衡角度结构。
Sound Blaster Connect软件
安装并加载Sound Blaster Connect软件后,我们看到照明是这里的优先级。有九个颜色图案选项,其中八个预设为自己做的事情,一个选项选择定制的照明布局。在右侧,您可以选择自定义并单击希望点亮的按键,或者一次更改所有按键。
有选项可以选择灯光的点亮方式、流向、基本颜色选项,单击这些选项会将您带到RGB输入模式,并且您还可以更改图案移动的速度。
通过点击底部的“设置”一词,可以看到另外两个选项卡。在常规标题下,您可以选择软件的语言,在启动时启动软件,也可以在其中检查软件更新。
通过单击标记为“Device”的标题,我们可以看到Connect软件中找到的最后一个选项。这是当你把事情搞得一团糟,需要工厂重置钥匙和照明时,你会去的地方。这也是您可以去检查Vanguard KO8 RGB的固件更新的地方。
总结
前卫的框架是刚性的,不容易弯曲,并且与闪亮和有纹理的塑料组件的混合,KO8RGB看起来很好。我们并不介意沿着背部延伸,为多媒体按键和LED锁定指示器腾出空间,虽然我们通常将手腕放置在键盘之外,但这里提供的手腕的形状和质地不仅有助于缓解手腕疼痛,而且不会滑出它的表面。这也使先锋看起来更好,这两个部分的组合。
灯光秀太棒了,有很多模式可供选择。您可以调整配置文件的所有内容,甚至可以创建LED模式,其中电路板都是一种特定的颜色,或者当配置文件处于活动状态时,只有特定的按键会发光。遗憾的是,现在正是我们没有好话可说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到26键翻转支持,但如果它与NKRO一起提供,我们会很喜欢。
类似于我们从Sound BlasterX看MO4的时候,这些产品在纸面上看起来令人惊叹,会驱使你想买它们。如果不是因为软件的失败,这些产品本可以令人惊叹,但现实是它们充其量只会让你觉得平庸。当大多数公司制作RGB产品时,他们会将其添加到已经功能丰富的产品中,并提供您想要的一切。
似乎与先锋KO8RGB,这是一个卖点,工作良好,但可能是唯一的原因,想要这个键盘。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编程宏,没有办法知道SBX按钮的作用,也没有Connect软件中的选项来重新映射,很容易使用宏编辑器或做任何照明和更新之外的事情,这就是Vanguard失败的原因。在文献中的一些东西,在线教程,一些关于如何工作的所有功能和知道你在做什么以外的基本需要的东西需要说。
从我们在键盘内部看到的情况来看,MCU发出了大量的咕噜声,来承担这个键盘应该提供的选项级别,但遗憾的是,他们的软件除了让它看起来漂亮之外,没有提供更多的能力来做其他任何事情。
随着成本的声音冲击波是要求的先锋KO8RGB,我们期待更多的从它。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通过Aurora反应照明的LED灯显示器看起来确实很棒,我们确实喜欢在上面打字,但这最好值90美元,以获得带背光支持和多媒体键的机械键盘。事实上,先锋需要159.99美元才能获得它,我们觉得Connect软件需要大修,需要更多选项,需要添加功能,以及用于即时编程的宏记录按钮,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附加功能。
在这个价格上堆叠Sound BlasterX Pro-Gaming Vanguard KO8 RGB与其他机械游戏键盘相比,它不能提供价格建议的东西,如果你想要完全定制的东西,这不是你的解决方案,至少不是当前的软件。
原创文章,作者:yuulin。严禁转载:http://31key.com/review/3094.html